“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扎實推進國家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對于環保工作者來說,對于環境產業發展來講,既要把“綠水青山”作為環保事業發展的使命,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要努力創造“金山銀山”的業績,發展壯大,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一) 城市更新是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更新包含內容豐富,既包括對建筑等硬件設施改造,也包括對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的改造與延續。
未來要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不再是“大量開發、無限使用、用完廢棄”的“大開大合”式的建設方式,而是要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利用再開發、維護修復等更新方式,解決“城市病”的突出問題,同時擴大內需,帶動國內大循環。
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應該具備包括資源回收利用在內的固體廢棄物有效處理系統和為處理系統提供保障性發展空間。
(二) 填埋場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垃圾填埋場是城市公共服務中的基礎性保障設施。填埋場一直是全國性的、主流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扮演著末端兜底性處置的角色。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填埋場都將在城鄉生活垃圾處置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 2000 年之前,中國以非正規填埋場居多 ;而 2000 年以后則以衛生填埋場為主。
2. “十三五”期間,全國規劃實施封場的衛生填埋場達845 個,擬封場處理能力達 15 萬噸/ 日,占當前處理能力的21%。
3. 全國存量大中型老舊填埋場至少在3000 座以上。
4. 大中型填埋場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5. 可統計的已填埋垃圾量約 80 億噸,占地近 1000 平方公里。

圖 1 存量垃圾填埋場更新治理類型
隨著城鎮化發展,未來新的填埋場選址越來越難,已有的填埋場一座座陸續封場。填埋場的場地,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從環保角度講,是一塊“城市毒瘤”的坐標;另一方面,從用地性質和用途來看,填埋地塊是城市“稀缺資源”。所以,在不改變用地性質的前提下,進行環?;耐恋卣砗透麻_發,讓寶貴的土地資源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光彩、創造更大的生態、經濟、社會價值是必要且有意義的。
(一) 填埋場現狀問題
填埋場像是一個巨大的袋子,積年累月把垃圾裝進去,用時間消化可降解的有機物,剩余垃圾仍保持幾十年不可降解的性狀。
1. 全世界所有填埋場都存在滲漏問題。滲瀝液對地下水、土壤造成污染。
2. 填埋場會帶來惡臭,帶來空氣污染,并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導致氣候問題,甚至會引起爆炸、人員氣體中毒等安全隱患。
3. 封場后的填埋場仍然需要在 50 年內進行維護,不斷投入。
4. 占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
(二) 政策及預期
1. 2011 年,國務院批轉《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場所存量垃圾的生態修復工作,制定治理計劃并限期進行清理與改造。
2. 2017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做好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工作的通知》。
3. 2018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做好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和整治工作的通知》。
4. 2020 年 8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分袕娬{:“各地在摸清垃圾填埋場剩余庫容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填埋場建設。原則上地級以上城市以及具備焚燒處理能力的縣(市、區),不再新建原生垃圾填埋場,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將主要作為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應急保障設施使用。需要進行封場的填埋場,要有序開展規范化封場整治和改造,加強填埋場滲濾液和殘渣處置?!?/span>
從環保角度上看,填埋場的更新,是主動性擔當地解決填埋場產生的環境影響,徹底清除老垃圾,為子孫后代從根本上解決上一歷史階段社會發展帶來的客觀環境問題。從政策上看,未來垃圾填埋場新建越發困難,填埋場將不再填埋原生混合垃圾。按照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原則,應先分類處理,再焚燒能源化利用,最后填埋處置剩余物。填埋場未來更新改造,騰籠換鳥,可以為更長遠的、多元化的廢棄物處置提供空間保障。
(一) 填埋場更新的觸發條件
并不是所有填埋場都適合做更新治理,需要滿足適當性:
時間——場地穩定化是否充分。封場時間 8-10 年為最佳穩定狀態,填埋場礦化充分,有填埋氣倒排和滲濾液收集處理的基礎,適合開挖。
地點——場地在平原地區或生態保護帶內,優先考慮。山地填埋大多依傍地形或利用過去采礦的山坑等進行因地制宜的填埋,一般更新價值價值不大 ;相比來講,平原地區的填埋場更加適合更新利用。如果在生態保護區、保護帶、飲用水源上游等環境敏感位置的填埋場適合采取主動性的更新治理。

圖 2 位于平原地區的一處綠化封場的存量垃圾填埋場62城市更新
用地——東部沿海地區填埋用地選址困難,大面積的、符合市政公共服務或環保環衛用地性質的土地資源稀缺,既要考慮自身地質條件,也要綜合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周邊區域未來規劃及影響,東部適合更新的填埋場比中西部的多。
權屬——有權屬的填埋場比無人管理的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更有利于進行更新治理,有利于進行組織實施、明確治理邊界、投融資及享受未來發展紅利等。一般來講,由企業主導進行,較政府主管部門主導進行的填埋場更新治理更有效率。并且,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更有優勢,尤其在組織協調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投融資、獲得補貼等方面。
是否有足夠的焚燒處理能力消化篩分出來的可燃物。北京某填埋場 10 年前規劃并設計做場地挖掘 - 篩分處理,但苦于市內各大焚燒設施長期滿負荷消納處理每日產生新垃圾,無焚燒余量留給存量垃圾中的可燃物,一直遲遲沒有實施。一般老垃圾填埋場中可燃物包括塑料、織物、木竹等,占比在 20%-30%,占比根據填埋場年限、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有所差異。按照過往研究參考來看,篩分出的陳腐垃圾中可燃物和新垃圾配比燃燒 1:3 為最佳。
(二)填埋場更新流程圖

工作程序流程圖

(三)分類資源化處理是施工治理中的核心
在施工過程中,關于垃圾處理的部分,主要包括開采挖掘、清運或傳送、分類資源化處理。垃圾物料基本分為四大類:腐殖土、可燃物、惰性物質、其他可回收物。具體來講,腐殖土經過堆肥處理后用于園林綠化、土壤改良、填埋場覆土等使用;可燃物運轉壓縮至焚燒處理 ;惰性物質可以和建筑垃圾處理結合在一起。在其中分類資源化處理是施工治理中的核心,原因在于 :1. 分類的必要性。挖掘出來的老垃圾,腐殖土和磚石等惰性物質占比在 50%-60%,不經過篩分直接入爐會損壞焚燒設施,且熱值較低。2. 分類效果決定了資源化利用程度。含水率高的、黏連壓實的老舊垃圾,要打破單純粒徑分選的局限性,將垃圾細分為:可用于回填的惰性物質 ;可用于園林綠化和土壤改良的腐殖土 ;金屬等可回收物 ;用于焚燒的塑料木竹織物等。3. 分類效率決定了填埋場更新治理所需時間。效率高意味著能在更短的時間下完成整體填埋場更新的治理,能夠更早地進行完土地整理和提早投入下一階段的廢棄物處置的運營。同時意味著融資周期短、金融成本低。因此,垃圾分類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是區別于傳統篩分效果和效率的關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
(四)國內外填埋場更新治理的案例
當前,國內垃圾填埋場的更新治理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技術落后、條件限制、缺乏科學的規劃等原因,國內垃圾填埋場的更新主要以景觀化改造為主,即將其封場后就地重新規劃設計為城市公園等,如杭州天子嶺生態公園,長春市三道垃圾填埋場景觀公園等。美國佛羅里達 Naples 填埋場、紐約 Edinburg 填埋場、Frey Farm 填埋場、以色列特拉維夫市赫利亞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就成功進行了開采修復運行。美國 Edinburg 小鎮的填埋場啟用于 1969 年, 收鎮內的生活垃圾,關閉于 1991 年,共占地 5 英畝(約30畝),是無防滲的垃圾填埋場。1989 年,紐約州議會指導能源局啟動一個研究項目來評估填埋垃圾回收的可行性,選取Edinburg 小鎮的填埋場的 1 英畝進行篩分并作為填埋垃圾回收利用示范項目。在垃圾開挖之前,以鉆孔和探坑兩種方式進行了垃圾填埋場的特征研究,以確定填埋垃圾的深度和范圍。開挖垃圾采用 4 英寸、2 英寸和 1 英寸孔徑的振動篩進行了篩分。同時,還進行了手工分揀確定組分,并描述了開挖垃圾的特征。1990 年 11 月 -12 月和 1991 年 6 月間,分兩次進行了該垃圾回收項目。成功獲得了開采運營經驗,并進行持續的環境監測,檢測了復墾土地中土壤的多種化學成分,結果表明檢測組分均在可接受的監管水平內。開挖篩分期間定期監測甲烷和有機蒸氣濃度。發現很少有超過干預水平的時候。同時,定期監測臭氣,沒有發現臭氣逸散到工作區外的現象。

圖 3 赫利亞位于以色列特拉維夫市東南,從 1952 年起就是垃圾填埋場,共填埋了共計 2500 萬噸垃圾,持續的更新治理,現在這里已經變成公共活動空間
(一)環境效益
創新固體廢棄物管理思路,實施老舊填埋場(全域陳腐垃圾)清零計劃,可以有效減輕區域環境承載力的負荷,為構建無廢城市掃清歷史遺留障礙,讓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同時,徹底清除填埋場作為持續性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是環境衛生領域碳減排的重要舉措。(二)經濟效益
創新環境治理模式,填埋場更新即“環境治理 + 開發建設”新模式,一方面提升環境治理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國內某填埋場為例,過去填埋生活垃圾,平均收入80-100 元 / 噸。如果從填埋場更新中釋放的 200 多萬方填埋空間,未來變成新的經營性業務場地,單位土地的經營收益提高,如作為工業垃圾填埋場、危廢填埋場等,填埋單價可以提升到 2000-4000 元 / 噸,可以將企業的營業額和利潤提高十幾倍。由實施更新后的場地利用目標和經營內容,設計填埋場更新的融資方案,可以利用專項債券、資產證券化等多元融資方式為治理提供資金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國民財富的認識,填埋場更新就是對兩山理論的生動詮釋。未來將帶動工程機械、環境監測、環保檢測及修復、焚燒處理、資源利用、信息化、工程建設、土地整理等多個領域的產業發展,促進資本和土地等生產資料重新配置。用“自身有效益,發展可持續”的“新基建”理念,打通環保產業化的國內大循環,創造并引領一個中國生態建設領域新的萬億市場賽道。

圖 4 國內大中型垃圾填埋場,占地面積1 千余畝
(三)社會效益
垃圾看似小事,但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國家,就有垃圾,就有垃圾填埋場。對垃圾的管理和治理,不僅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交匯點,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融合的新階段標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人類福祉,在未來,不僅要做好美麗中國的建設,解放一座座國內的垃圾填埋場,還要對外輸出綠色發展理念和垃圾管理模式,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在一帶一路上為各個國家的垃圾填埋治理,為全世界垃圾填埋場管理,貢獻我們的中國智慧。